近年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坚决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借助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大势,由县政法委牵头抓总,深入开展农村“三资”清理集中行动,抓住了乡村治理的薄弱点,扭住了集体增收的“牛鼻子”,解决了村级“三资”管理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壮大了农村集体经济,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发展。
坚持三级联动 营造强大声势
县委谋篇布局、政法委统筹推进。在深入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伊通县委聚焦农村“三资”管理出现的突出问题,将“三资”清理工作作为扫黑除恶“行业清源”的一项重点工作,成立领导组织,制订实施方案,抓早、抓实、抓好。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资源发包专项清理工作的通知》,召开了进一步做好农村集体资源发包专项清理工作会议,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要求。县政法委为全县17个乡镇(街道)和187个村统一印制了三资”现状图、资源分布图,形成了农村三资清理“两图一表一平台”;各乡镇(街道)举全力深入推进。乡镇党委书记亲自指挥、研判落实,做到面上工作亲自谋划、重点问题亲自研究、关键环节亲自把关、进展情况及时调度、矛盾问题协调解决,整顿成果实地检验;村级组织积极参与,主动作为。本着将清理工作作为“还干部清白、给群众明白”的原则,逐屯逐户进行排查,对标存在的问题,把自身存在的“三资”不规范问题逐一摆出来、逐个解决掉。
坚持把握关键 聚力推动落实
针对“三资”清理工作的复杂性,多样性,伊通坚持点面结合,推进工作落实。以点带面“集中攻坚”。优先在“三资”问题突出、急需帮助清理整顿的村集体中,确定一个突破口,集中发力,清理一个,完成一个,转化一个;压实任务责任。伊通“三资”清理先行开展多年,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次集中行动,县、乡镇、村集中发力,同步推进,直接进村入屯,一竿子插到底,一项一项抓整改。村级承担直接责任,全力推进集中行动落到实处;抓住关键点关键部位,再接再厉。以抓好林地、水面、四荒等土地的清理为重点,对照问题台账,指导村级逐个整改,销号管理,做到时间服从质量,直至问题全部纠改完毕。
坚持步步为营 有序清理整顿
按照调查摸底、集中清查、依法整改的步骤,各环节密切衔接,层层递进,务求实效。聚焦重点“摸底子”。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全县187个行政村,就专项清理工作进行专题调研、梳理问题。从土地确权数据库中,分乡、村、组逐地块调取了全县其他方式承包耕地地块名称和四至,提供给乡、村两级。明确重点村,做到挂账清理,底数清、情况明。通过清查摸底,全县农村共登记合同26423份,涉及面积17166公顷,金额11664万元;深挖细查“找问题”。按照个人申报、镇村核实、公开公示、结果确认的程序,对村集体“三资”进行全面“大兜底”,把问题找全、找透。共梳理出有问题承包合同808份,面积767公顷,金额820万元;分门别类“精准改”。对清理出的问题,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分类推进整改。承包合同该完善的完善,该补记入账的补记入账,该退赔的退赔,该清收的清收,该纠正的纠正。全县187个行政村村村建立了农村家庭承包耕地和其他方式承包耕地台账,累计收回无偿占用耕地3324公顷,签订其他方式耕地承包合同12873公顷,其中2020年清收发包面积8724公顷,完成应清收面积的99.7%。收取承包费1942万元,是历史上最高。同时,通过调解方式纠改违规合同610份,面积281公顷,增加集体收入1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