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
您在四平市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贵单位对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贵单位所提意见,切合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对高质量推进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四平市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各项目标,抓重点、攻难点、补短板、创亮点,乡村振兴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农村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文化设施日益完善。目前,全市建有县(区)级公共图书馆3个、文化馆5个、美术馆1个、博物馆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53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751个,农村文化小广场覆盖率达98%以上,具备建设农村文化小广场建设条件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开展农民文化节、“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送文化下基层等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成功举办“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化惠农直通车、“云端绿书签”等活动,组织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到基层送文艺、送春联、送年画、送图书。今年以来,共送各类演出16多场,送春联200多副,送图书期刊6000多册,送戏下乡4场,在农村放映公益电影2000多场、发放绿书签1000多张,组织创作100幅主题农民画。下一步,我们将把您的建议纳入到乡村振兴战略全局工作之中,统筹推进四平市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具体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让符合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风尚占领农村阵地,传承发扬历史文脉,厚植乡土文化底蕴,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一)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农村群众思想政治工作,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阵地建设;利用各类媒体、文艺作品、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形式,广泛开展“四平好人”“新时代乡贤”等选树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模范典型引领作用,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农村社会心态。
(二)加快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强化乡风民风建设,培育新时代乡村新风尚。注重家庭、家教和家风建设,传承良好农村家风和家训。开展文明餐桌、文明出行、文明旅游等专项行动。加强农村志愿服务,开展好各类农村公益活动,深入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创建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等活动,实现村镇文明水平整体提升。
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强化以红色文化、关东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创新,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基因,打造乡村优秀文化品牌,塑造乡村良性文化生态。
(一)全面传承红色文化精神。深度挖掘和弘扬“四战四平”红色文化,结合时代特点,把红色文化担当、奋斗、奉献精神传达到乡村基层。通过专题党课、集中学习、主题党日活动等方式,把红色文化精神纳入乡村基层党组织学习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我市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以“四平战役”和“辽沈战役”遗址等红色文化富集地为重点,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在群众和孩子心中,不断积累振兴乡村的群众基础。
(二)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乡村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深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红色记忆文化、关东文化等蕴含的思想内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持续开展作品创新大赛,让“东北二人转”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典型、现代乡村新人新事新风貌上发挥更大作用。保护和深度挖掘“满族文化”,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和铁东区“叶赫那拉古城”为载体,全面展现“满族文化”的精华,传示后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扶持地方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的传承发展,开展戏曲进乡村活动,逐步实现戏曲进乡村常态化。
(三)重塑乡村文化生态。深入挖掘四平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突出关东古韵、红色文化、民族风俗、田园风光、草原风情、湖光山色之美,把民族民间文化元素融入乡村建设,突出打造四平地域乡村文化特色,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四平乡村记忆。发挥基层宣讲员作用,丰富传统节庆内容,引导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乡村传统文化传播骨干,让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活跃起来,形成良好的乡村文化生态。
(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整合少数民族餐饮、民俗资源,延伸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链,盘活地方和民族特色文化资源,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创建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大力倡导和弘扬中国“工匠精神”,打造一批“四平匠人”,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重点打造草编、剪纸、农民画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品牌,用地域民俗文化元素包装提升产品档次,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
三、加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
推动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营养。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发挥县级公共文化机构辐射作用,建设一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乡村两级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文化扶贫项目,推动资金、项目、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强贫困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覆盖体系,推进数字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继续实施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推进农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延伸服务。继续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组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使农民群众能够便捷获取优质数字文化资源。完善乡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动村健身设施全覆盖。
(二)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形式多样、接
地气的文化活动,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充分运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实施“送演出下基层”“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书香四平〃全民阅读”“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全民健身”文化惠民活动,举办农民文化节、农民丰收节、文化惠农直通车,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村。建立农民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推动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探索实行“菜单式”文化产品服务模式,为农民群众提供喜闻乐见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
(三)培育壮大乡村文化队伍。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发展农村广场舞队、乡村剧团等民间文艺社团和业余文化队伍,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培养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组织文化专业人才、文化能人、民间艺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开展培训辅导,提高农村文化骨干专业技能。培育和打造农民文化活动品牌,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分子队伍,组织广大文艺工作者开展文艺下乡结对帮扶等活动。传承和发展传统民间体育,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体育活动。鼓励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活动,支持文化志愿者深入农村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跃繁荣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业态,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
四平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8月25日
联系人姓名及电话:马 威 3630583
李秀夫 3625930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市政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