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论坛,架起一座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一张名片,传递着百年梨树走向世界的信息。8月23日,东北黑土地保护高端论坛暨“第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长春南湖宾馆开幕。大会开幕式、主论坛、参观考察、交流研讨等活动使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纬43°。
与以往四届论坛相比,本届论坛紧紧围绕“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这一主题,国内外权威院士专家、政要嘉宾、企业代表、农业大户汇聚一堂,各抒己见、出谋划策,全面聚焦保护性耕作和东北黑土地,全面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乡村振兴,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将一个单纯的学术论坛淬炼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面旗帜,梨树仅仅用了五年时间。
勇担重任——
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连年高产的背后,是黑土地的被“透支”——由于长期的重用轻养,原本肥沃的黑土地累“瘦”了。
黑土区环境的日益恶化,让“遏制与保护”变得刻不容缓。面对这一关系重大而又长期艰巨的任务,作为农业大县的梨树将思考转化为行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开展广泛的院地合作,肩负起“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历史使命,开启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示范、推广的漫漫征程。
梨树县借助中国农业大学的科技支撑,从2007年起致力于“玉米秸秆覆盖生产体系创新与应用”研究,从“科技小院”到“农大实验站”,从全国首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院士工作站”到“黑土区免耕农作技术创新与应用联盟”,100多位教授专家扎根梨树、默默坚守,找到了推进农村耕作制度改革的最佳方案。
“梨树模式”——
探索黑土地保护“梨树方案”
13年的艰辛探索、13年的突破创新,一项辐射东北区域、具备国际影响力的耕作制度在梨树诞生,这就是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被业界称为保护性耕作的“梨树模式”,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
强化政府支持。梨树县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投资7000万元建成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的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建立了国家黑土地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现代农业研究院,流转土地3000亩作为黑土地保护利用研发基地。
强化科技支撑。开展校地合作,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等14家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每年30多名国内外知名专家、50多名博硕研究生在我县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打造了“院士工作站+科技联盟+科技小院+推广站+示范户”五位一体模式,把院士专家的论文写在梨树大地上。
强化推广应用。梨树县坚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把不吃子孙饭作为一种责任担当,依靠合作社的示范引领,鼓励支持村干部、种粮大户、致富带头人发展规模化经营,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分别达到3600个、900个,流转土地120万亩,全面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
秸秆全覆盖技术“国产化”、免耕播种机具“中国化”、耕作技术推广“系统化”,让“梨树模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从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多亩的“秸秆全覆盖”试验田起步,如今梨树秸秆全覆盖耕作推广面积已达200多万亩,占梨树县玉米耕种面积的七成以上。东北四省区科技创新联盟推广应用“梨树模式”的试验示范面积超过1500万亩。
高端论坛——
发出黑土地保护“最强音”
13年的坚守与探索,让梨树人深刻意识到,黑土地保护不能停留在试验田、止步于学术论文,而要“走出去”“喊出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为放大院地合作优势、在全国黑土地保护和利用中率先破题,2015年,由梨树县政府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创办的“梨树黑土地论坛”肩负重大使命应运而生,以“面向世界、立足黑土、服务三农”为宗旨,通过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的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开启了黑土地保护学术研究领域的“思想革新”。
梨树将黑土地论坛作为最亮的“金字招牌”,利用各种媒体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梨树黑土地声音、讲好梨树黑土地故事、传播梨树黑土地经验,营造出良好的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氛围,不断提升梨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让世界了解梨树,让梨树走向世界。
5年来,共举办10次会议,包括5届年会、1届现代农业国际研讨会、2届参加了海南博鳌论坛和4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会议,来自国内外的20位院士及300余位专家聚焦梨树,共商现代农业发展大计。
碰撞智慧——
共享黑土地保护思想“盛宴”
如今,“梨树黑土地论坛”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升级为面向国际的“华山论剑”。
在主论坛上,国内外行业精英围绕5大方面(黑土地保护和培育的工程技术体系、东北地区农业创新驱动发展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与科技对策、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科技与社会保障体系、气候变化下东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技术、新形势下东北地区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体系的布局与构建),举行了16场含金量极高的学术报告。
在参观考察中,院士专家们纷纷深入“梨树模式”研发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试验示范基地和中国黑土地博物馆,进行实地考察,在试验田里交流土壤情况、种植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对比多类种植模式的优劣所在,探讨解决方案。
今年,为打造一扇弘扬“黑土地保护”国家战略的窗口,8月25日,由梨树县政府投资、中国农业大学国家黑土地现代农业研究院主持设计的中国黑土地博物馆,第一次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在这里,人们能够直观感受到黑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了解黑土地的演变过程,引发大家对黑土地保护的思考,让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在更广大的范围内不断升温。”谈到博物馆建设的初衷,作为“梨树黑土地论坛”重要发起人之一的王贵满这样理解。
在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际交流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黑土区的推广与应用、保护性耕作下作物和土壤研究3个方面展开广泛交流,外籍专家结合各自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我国黑土地保护提出中肯建议。
成果丰硕——
打通瓶颈释放多彩品牌效应
在梨树县这片广袤神奇的黑土地上,梨树黑土地论坛,犹如一粒神奇的种子,孕育生发,开枝散叶,集聚能量,扩大外延,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应声而开,黑土地保护也结出丰硕成果,促进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梨树黑土地论坛”底蕴愈加厚重,脉络愈加清晰,品牌愈加凸显。
做大做强“泛论坛产业”,发展黑土地经济。梨树县强化与国家各部委的沟通合作,承接一批农业发展项目。从2016年开始,承接了连续3年每年投资3150万元的黑土地保护项目、每年投资近千万元的中国农大科研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投资1000万元的互联网+精准农业项目、投资250万英镑的牛顿基金项目等,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所等签订合作协议,多个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吸收资金10亿元以上。
培育农业人才,打造生产实践平台。开展“科技活动日”活动,充分利用论坛资源,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开展培训,讲解高产高效生产模式、田间管理技术等知识,提升受训人员的科技素质和致富能力;开展“论坛实践篇”活动,结合粮食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举办一次由农大师生、农民种田骨干、新型经营主体典型参加的、以经验交流和表彰奖励为主要内容的梨树黑土地论坛专题活动,即论坛实践篇会议;以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为载体,结合中国农业大学、省委党校、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吉林农业大学等人才教育计划,定期安排培训以及专题讲座。
用科技服务三农,打造“指尖上的论坛”。通过建立的论坛微信群和公众号,以现代网络信息化手段,为合作社、种田大户、家庭农场和科技示范户等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市场等方面的信息交流互动,使他们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政策内容,及时掌握科技和生产动态,解决实际问题,打造“指尖上的论坛”。
黑土地保护利用成果已经转化为梨树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县棚膜总量达到35000栋,百亩以上棚膜蔬菜园区78个,居全省首位;建成了全国10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县认定绿色有机产品185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0个,梨树玉米、梨树白猪、梨树九月青豆角等农业品牌享誉全国。
第五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在“更高层面”上举办、在“更广范围”内开展、在“更深领域”里研究,充分体现了梨树县对黑土地保护的高度重视,对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依黑土而生、因黑土而兴、与黑土地根脉相依的梨树,有着极深的“黑土情结”。守护这方“母亲土”,是他们从未动摇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