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北方,在英雄城四平,在北纬43度的黑土地上,人们与黑土地相伴,与阳光共舞,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用占地56200亩的31500栋各类棚室写就了“白色的海洋,绿色的银行”的壮美乐章。
暖窑燃起了致富的希望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很多伟业都起源于民间。20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进改革开放大潮的四平人,都在向往着致富的幸福,各自都在寻找着发家的门路。那个计划经济年代的人,城镇居民吃供应粮用“红本”,城镇周边的菜农吃供应粮用“绿本”,农民吃口粮。吃“绿本”的人口粮少,没有农民口粮多,又没有吃红本的人“细粮”多。几乎是在贫困线上,但是这些人住在城镇的边缘地带、城乡接合部,他们就想如何能通过菜农这个身份来为自己的幸福干一点事。他们毕竟生活在东北,他们考虑的是,多少年来祖祖辈辈到冰天雪地的冬天只能吃白菜、士豆、萝卜、酸菜,即使多少年来“战天斗地”,换来的也只是吃些用冰雪或者是地窖储存保鲜的蔬菜。
1981年,四平菜农考虑的是怎么能让绿色的蔬菜成长,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在东北比较普遍的冬季鲜菜——蒜苗。蒜苗能够成长关键是有阳光和温度,在蒜苗的启发下,梨树县梨树镇园艺村最早出现了菜农在自家门口搭建的暖窖,当时叫土暖窖,也就是最早适应东北气候的土温室。到了1982 年又出现了菜农在自家园子里建成的竹木结构的拱形棚室,高2米左右,宽8米左右,占地30到50平方米,棚内有实木立柱,挺着承受力量。由于当时建筑,成本低、建设速度快,而且经济效益比较好,梨树镇逐渐由园艺村向大烟筒村、城东村、东平安村等街边的临近各村发展,形成了50亩左右的棚室规模。与此同时,四平市所辖的六个县(市)区也都出现了棚室。
棚室挣钱了,菜农们积极投入建设。随着棚室建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到20世纪如年代,四平市的棚室建设不断向好。仅梨树县以砖混钢架结构为主的棚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草帘子、棉被遮盖的暖棚,面积就发展到 2000亩左右,位置也从梨树镇向周边乡镇扩展,当时梨树县城周边的老五镇都有棚室蔬菜种植。九十年代中期梨树高家村,一部分有经济头脑、有胆识的菜农在自家园田地扣上了简易大棚,种植西红柿、黄瓜等作物,在当时收入非常可观,比大田王米种植能多挣5至7倍的钱。
在中国的大地上,任何事情只要有党的领导,就会无往而不胜。当时的四平市,对温室大棚始终是在加以正确领导、引导。他们到了自身的优勢:四平市是吉林省的南大门,处于东北亚区域中心点,地处松辽平原中部腹地,辽吉蒙三省区交界处,是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东部通向长三角和京津冀必经之地,冬春季北上和夏季南下销售农产品方便快捷;四平市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适宜发展规模化棚膜经济和种植各种经济作物;四平市为中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冬季漫长寒冷,发展棚膜经济的优势是旱能浇、涝能排。他们找到了菜农富裕的路径,发展温室大棚,创造规模效益,当时已经初显暖棚经济的雏形,逐步奠定了产业发展的基础。他们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创建万亩棚室,从远处望去,阳光下连片的大棚,成了白色的海洋。
大棚连成了“白色的海洋”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始终把握大自然规律,讲求“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融合式发展。四平人顺应东北的气候条件,尊重菜农的意愿,带领菜农发展棚膜产业,让菜农发家致富。
2001 年,四平推动建设长平经济走廊,即在 102 国道沿线(长春至四平段)乡镇发展棚膜经济,市政府制定了产业扶持政策,市委组织部开展了“双开双带“活动,引导和推动棚膜经济发展。
2002年6月5日,四平组织本市长平经济走廊沿线10个乡镇的乡村干部、专业大户及六个县(市)区委组织部的有关同志,赴山东潍坊考察学习。学习了农业产业化经验,体验了“中国蔬菜之乡”寿光的连片大棚的白色希望。引发了黑士地上的思考与向往,激发菜农们的斗志和激情。
当年长平经济走廊上的范家屯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典型引路作用,新建起了大棚341栋,温室297栋,蔬菜大棚达到756栋。长平经济走廊梨树段已经建成棚室124栋,经济作物面积达133.5公顷。
有阳光就有温暖。全市都积极响应号召,发展棚膜经济。在2006年,梨树县高家村党支部原书记高华等6名党员干部,率先在各自承包的耕地上新建2栋塑料大棚种植豆角,当年每户纯收益2万多元。在党员干部的先行先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建棚种菜,大家的“钱袋子“鼓了起来,高家村的棚膜从此开始真正发展起来。
直到2009年,吉林省政府主导发展“百万亩棚膜建设工程”,并对棚膜建设给予补贴,掀起了发展棚膜经济的高潮,棚膜经济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建设模式、经营模式不断创新,产业效益不断提升。从2010年开始,高家村每年新建100栋高标准大棚,全部钢筋骨架,面积达1200平方米。到2013年,全村930栋大棚全部实现标准化建设。同时,带动辐射周边村镇乃至全市掀起了棚室建设的高潮。四平市以梨树县高家村为引领的棚膜经济,每年新增千亩棚膜,始终处于吉林省的第一方队。
园区浸透了“梨树模式”之光
在北纬43度的黑土地上,保护耕地中的“大熊貓”,是我们发展农业的前提。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合作社的兴盛,在四平这块英雄的大地上,又产生了棚膜产业的“梨树模式”。
2016年春,梨树县园艺特产管理站针对冷棚蔬菜生产周期短、效益低、不利于黑土地保护的问题,通过外出考察学习,建造了墙体包括两侧山墙都是士墙的土堆式温室。农业专家和菜农反映,这种温室不仅保温效果好于砖混结构,而且建设成本较低,保护了黑土地。更令人兴奋的是,这种土堆式日光温室保温效果好,冬季不用加温就能够生产,这样还能提早延晚错峰上市,增加棚膜效益。
王家园子村党支部书记王彦和村委会一班人,针对本村冷棚多、上市集中、效益低的实际,每名村委会成员都带头建设温室,一个村干部建一栋,给村民打个样。在村干部带领下,由梨树县盛园蔬菜种植养殖合作社牵头,合作社社员踊跃投资建设土墙温室园区。王家园子村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建成了总投资400万元,占地面积192亩的棚膜园区。周边的10多个合作社,也都跟随着建立了这样的棚室。土堆型温室的发展,解决了投资过大和冬季正常条件下可以生产茄果类蔬菜的问题,被称之为棚膜产业的“梨树模式”。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黑土地,梨树县政府投资 300万元,在梨树镇、喇嘛甸镇建立了2个果蔬秸秆处理中心,将秸秆粉碎、加肥、还田。政府还出资对菜农秸秆还田的每吨补助 300元,极大地调动了菜农的积极性。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梨树县温室近几年建设的现代化高标准温室,都采用高强度钢架结构,覆盖复合型棉被层,在不破坏耕层的前提下,实现环保。这样,强有力地解決了黑土地保护问题,促进了村屯环境的美化。
基地支撑了产业的兴旺
党的富民政策、新农村建设方略、全面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政策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党委政府因势利导,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重要方向,科学规划,多方协调,引导广大菜农发展棚膜产业。
四平市始终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棚膜经济发展牢牢抓在手上。坚持因地制宜、差异发展、连片建设,围绕蔬菜、食用菌、瓜果等特色产品,推广“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模式,重点围绕四平、梨树、伊通、双辽4个城市棚膜优势区和长平、公伊等7条主要交通沿线,建设 100 个棚膜园区,构建形成“四区七线百园”发展格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以梨树县为中心发展蔬菜产业集中区,辐射铁东区和铁西区城郊地带,打造城郊放心菜生产基地。
2017年,四平下发了《四平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奖励暂行办法(新版)》,对新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表彰奖励。2017年6月至2021年12月仅市本级就发放奖金12.9万元。
2023年,市政府为进一步推动棚膜经济的发展,召开动员大会,引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棚膜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针对在四平市建设散建棚室的主体给予先建后补的奖励政策和给予建设30 亩以上园区的主体在获得省先建后补奖励资金的基础上配套温室奖补政策。仅市区内就拟拿出170至300万元进行奖补。
2022年,利用政府专项债在梨树县霍家店街道建设梨树县棚膜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含棚膜产业一产种植业、二产蔬菜分拣及包装、三产冷链物流、果蔬集散中心及电商产业。园区新建建筑物总建筑面积为 51305.08平方米,新建智能玻璃温室1栋,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新建日光温室28栋,总建筑面积为45866.7平方米,建成后极大地提升了蔬菜产业化程度。
人才舞动了科技的光芒
棚膜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站在北纬43度黑土地上的人们,最擅长的是系统思维。他们把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现代农业发展、合作社发展、棚膜经济、人才作用发挥,一同考虑、一起谋划。
他们紫紧依托全国的各相关科研院所来提供科技支持。主要是依托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梨树黑土地论坛”和中化农业MAP技术服务中心等载体,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出现的不同问题,制定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在棚室加固、防灾减灾等方面,专家配合政府组织各地制定了《关于加强冬季棚室生产管理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文件,指导各地开展工作,推动掤膜技术的创新,促进棚膜经济的发展。
他们充分利用实验站的园艺专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各地农技推广站、园艺特产站的工作人员,开展农技提升行动。采取举办培训班、实地指导、线上指导、科普大集、媒体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设施蔬菜“百人指导、千人培训”工作,形成完整的线上线下科技培训体系。伊通满族自治县积极争职到县财政2万元的资金,支持设施蔬菜“百人指导、千人培训”农技提升行动,为当地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2022年度至2023年度冬春科技培训4.8万人次,为全市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他们还集中发放《蔬菜病虫害诊断与防治图解口诀》《农作物气象灾害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手册》《保护地蔬菜栽培技术》《食用菌栽培技术》等技术手册和图书,加强技术示范推广。梨树县重点推广了果蔬秸秆还田和茄子、辣椒双干整枝两项技术。推广优秀品种有茄子品种——紫丽人,辣椒品种——螺丝趣,黄瓜品种——黑又亮和传奇7781,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与好评。
品牌筑就了棚膜经济的诗和远方
人世间所有的活动起源于自觉,升华为文化。在40多年的棚膜经济的发展中,在黑土地上已经形成了白色的海洋,已经形成了现代棚膜经济的文化,人们开始领略到了现代农业文明。
在棚膜经济的发展中,经过40多年的探索与培树,已经形成了家喻户晓的棚膜品牌产品。九月青豆角、黄瓜 、辣椒、西红柿、茄子、甜瓜、草莓、葡萄被广大用户认可,享誉东北。棚膜产业经济效益显著,如大棚甜瓜每亩每茬净收入3万余元,豆角每亩净收入2万余元。
全市棚膜经济发展中,涌现出众多的棚膜专业村。梨树县出现了梨树镇高家村、东平安村、喇嘛甸镇王家园子村、老城窝铺村,伊通满族自治县涌现了宝捷集团,双辽市出现了那木镇、百禄村、柳条村等,棚膜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有格局、有心胸,才能创造伟业。2008年,在高家村由村集体建立了蔬菜人力资源市场,经过运作,2015年至2017年,每年用工10万人左右,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2017年建立了“万亩棚膜参观展示台”、吉林省唯一一家“梨树蔬菜展览馆”,每年有近万人来参观学习。集中培育打造了享誉省内外的“白色海洋,绿色工厂”棚膜经济产业集群,叫响了“南有寿光,北有梨树”的中国蔬菜之乡品牌。2009年以来,全省棚膜经济现场会三次在四平市召开。
40多年求索,40多年的奋斗,四平人在不断谱与着棚膜经济的辉煌。2022年,全市共新建设棚室3982栋,4059.98亩,其中:温室456栋,437.17亩,大棚1409栋,1877.16亩,简易棚2117栋,1745.63亩(包含零散棚室)。现有棚室达到5.62万亩。全市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46万亩。
在北纬43度的黑土地上,英雄的人们用生命与黑土相伴,用血汗与阳光共舞,用身心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用黑土地上的白色的海洋书气着农业现代化的美好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