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农业生产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改善黑土区设施条件、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资源,推进我市农业绿色发展。
探索黑土地保护“良方”
针对黑土地保护这一主题,2007年,中国科学院在梨树县建立了第一块保护性耕作研发基地,2010年,中国农业大学梨树实验站成立,相继开展了以玉米秸秆覆盖和免耕栽培为主的技术研究和推广。通过十多年的研究,总结出了以玉米秸秆覆盖为主的“梨树模式”,并在全省进行大面积推广。
今年,“梨树模式”在梨树县推广面积达到200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70%,针对黑土地保护等领域给予农民补贴总计6000万元。近年来,梨树黑土地保护试点基地逐步实现共建共管,为科学的保护与利用黑土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建立示范推广网络,围绕“未来地谁来种、地怎么种”的思路,明确推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构建了试验示范推广网络。通过搭建高端交流平台、生产实践互动平台、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在疫情期间,集中开展网上学习和交流,组织多家农机企业连续开展7场农机推介会,为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大户讲解各类保护性耕中农机具的使用,解决生产中的难题。
通过多年来的实施,“梨树模式”解决了梨树县十年九春旱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实现了全苗、齐苗;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保护了黑土地,使产量得到了稳步提高;节本增收,增加了农民收入;保护生态环境,为秸秆利用找到了一条出路。梨树县将始终秉承“保护培育黑土地,高产高效可持续”的初心和使命,多措并举,综合施策,不断探索适合我国东北黑土地保护的“良方”。
土地改良促粮食增产
2019年,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做好当前农田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53613万元,基本改造农田面积40.1万亩。今年5月,“铁西区2019年平西乡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在铁西区泉沟村开始施工建设。项目计划总投资1307万元,改造基本农田面积1万亩,对项目区内所有旱地部分进行施用炭基肥,总共施肥面积9634亩,预测粮食增产90万吨。
泉沟村的项目动工后,正值入夏的季节。在项目田地里,天气闷热潮湿,且没有遮盖物,但远远望去依旧能看到大大小小的车辆在忙碌着。在项目田地里,项目经理吴磊查看了项目建设情况。据吴磊介绍,目前,项目区内现有各类大中型拖拉机10台,小四轮拖拉机40台,汽车8台,小型农用车及各种农机具 30 台。其中,项目1标正在建设挡土墙,2标在挖水渠,3标在修路,预计两个月后基本完成建设。
在项目田地旁的村头,泉沟村村长朱喜山正顶着烈日和施工团队研究挖水渠的相关事宜。“眼看着到了夏天,等到水渠修好了,就不怕下雨天再涝了;路修好了,村民出门也方便了;用了碳基肥,收成也多了,所有建设项目都是为了让咱们村的老百姓真正的受益,共同致富!”朱喜山感慨地说。
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农业效益将大大提高,更好达到农民增收、地方财力增强,巩固了农村承包经营机制,农民科学种田素质普遍提高。同时,对项目区将起到积极辐射作用,必将加快全市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为加速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振兴乡村经济开创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