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季和今年初春降水偏少,气温特高,地表无积雪覆盖,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少8.4毫米。气象部门预测,3月27日—5月31日,全市降水稍少,时空分布不均,有出现阶段性干旱的可能。因此,各地必须将“防春旱、抗春旱、保春播、保全苗”的“一防、一抗、双保”做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提早安排,精心组织,科学落实抗旱保苗技术措施,坚决实现玉米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为全年粮食生产有一个好收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农业技术措施
(一)搞好种子处理。播种前要进行选种、晒种和种子包衣,保证苗齐、苗匀、苗壮。
1.选种。播前除去病斑粒、虫食粒、破损粒和杂质,提高种子纯度,提高发芽率和发芽势。
2.晒种。在播种前3-5天进行晒种,提高种子芽势,可提前出苗1-2天。
3.种子包衣。根据地块病、虫发生情况,科学选用种衣剂,提前2周进行种子包衣。
(二)适时监测土壤温度、湿度。当土壤5—10厘米地温稳定通过8—10度为适宜播种期。要把地种在适播期内,确保种满种足。立足抢墒播种、抗旱播种,确保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
(三)播种顺序。按照沙地→岗地(沙岗地)→平地→洼地的顺序,以灭茬起垄、旋耕起垄、复式作业为主进行整地,做到能耕整一块就及时耕整一块,能播种一块就及时播种一块。
(四)科学选择播种方式和方法。按照品种特性科学确定播种密度,选用适合当地推广的品种进行搭配种植,杜绝越区种植,以确保安全成熟。同时,注重优质抗病品种的选择应用。
1.土壤墒情较好地块。要适当浅播,适度重镇压,提倡实施机械复式作业,即整地、施肥、播种、覆土、镇压一次完成。
2.土壤墒情不好地块。要做到尽量少动土或不动土,实行免耕播种。
3.表墒较差、底墒尚好的地块。要实施深开沟、浅覆土、重镇压的措施,做到随播随压。
4.严重缺墒的地块。要实行坐水种,播种后视土壤墒情、播种方法采取相应的镇压方式和强度,降低土壤散墒。
5.节水灌溉。尽量实施喷浂、滴浂等抗旱节水技术,做到种一垄保苗一垄,种一块保苗一块。
(五)科学施肥、平衡施肥。
1.增施腐熟农肥。提高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同时也有利于地温的提高,促进玉米早出苗。
2.科学施用化肥。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做到氮、磷、钾、微量元素配合施用,特别是沙土地、低温冷凉地、上年微量元素缺乏地块要增施微肥。要科学施肥,提倡推广使用农家肥和有机肥。
3.搞好种肥隔离。深施底肥,一般施肥深度为15厘米左右,防止烧种烧苗。增施口肥,满足苗期对养分的需要,促进幼苗早生快发。
(六)正确使用除草剂。尽量减少农药用量,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
1.苗前主要选择阿乙合剂。为避免产生药害,要注意选择地温稳定通过10℃以上时喷洒,不要随意加大药量,不要重喷和漏喷。
2.苗后主要选择烟嘧磺隆、硝磺草酮等。为了提高除草效果,最好先稀释成母液,再兑水搅匀。
3.2,4d丁酯的飘移问题。要科学选用除草剂的剂型,为明年种植结构调整、改种其它作物奠定基础。
(七)实施保护性耕作。以保墒、抢墒为重点,积极推广以秸秆覆盖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尽最大努力把秸秆肥料化利用与春耕生产相结合,尽量少动土、最好不动土。根据实际情况,有条件的地方尽量实施保护性耕作。
二、水利工程技术措施
(一)巩固现有抗旱水源井的供水能力。对现有20579眼大井、69579眼小井,总计90158眼抗旱水源井和灌溉设施进行排查和检修,确保及时有效供水。全市水井浇灌能力达到424.91万亩,加上水库自流灌溉、提水灌溉浇灌能力17.4万亩,共计形成浇灌能力442.31(含水田70万亩)万亩。
(二)实施抗旱打井工程。增加抗旱水源井数量,最大限度保障春耕用水需求。全市计划新建抗旱水源井1010眼,其中梨树县560眼、伊通县100眼、双辽市190眼、铁东区100眼、铁西区60眼,新增浇灌能力8.08万亩。
(三)科学配置水源。做好水库等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工作,根据水资源变化情况和旱情发展趋势,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科学配置有限的水源。同时,提高水源利用率,做好节水、保水工作。
三、气象增雨作业技术措施
(一)提升装备能力。全市增雨作业装备投入力度持续加大,人影固定作业点达到59处,移动增雨车达到6台,高炮达到22门,增雨火箭达到65套,飞机、高炮、火箭多种作业机制进一步完善。截至目前,各地人影固定作业点、移动增雨车全部检修完毕。
(二)加大培训力度。全市人影安全、规范操作及管理培训于3月下旬全面开展。
(三)强化作业效果。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开展增雨作业。加强与省气象局会商研判,积极申请增雨飞机在四平绕飞作业,争取最广范围、最长时段、最大强度地实施飞机、地面协同作业,切实提高我市增雨作业效率,确保春耕生产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