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崔云,1970年生人,家住四平市铁东区石岭镇佘家村三社。2015年以前,我也小有成绩,种点玉米,春种秋收。承包了330亩山地发展林下经济种植多年生野生药材,等待着药材到年头的时候市场价格好就卖了,有100亩栽种多年还不结果的果树。2015年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我感觉好像开了挂一样,变化的根源来自于科技对我的影响,来自于一次又一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活动对于我的启发和引导。
1、解决技术难题,产量从无到有,事实告诉我技术有多重要。2010年我家栽种100亩果树,有红南果、苹果梨、鸡心果等品种。可是到了2015年4个品种果树竟然像商量好了是的,谁都不结果。面对一片不结果的果树谁能不着急呢,我找到业务相关部门,请果树专家现场会诊,我知道了果树不结果的症结所在,修剪不当,花期没有管理措施,花期不遇不能自然授粉。学习后,知道如何修剪,如何观察花期,如果花期不遇采用人工授粉技术等,这些措施采用后,当年所有果树齐刷刷的开花坐果,2015年我家果园获得了大丰收。事实教育我,不掌握技术干啥都白扯,我从心里急切的想要学习,以后,培训班的信息对我产业了强烈的吸引力,听到哪里有办班的信息我就奔向哪里,无论什么专业我都想参加,就想学习。2016年至今,我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新农村建设等4个培训班,班班都有收获。
2、参加农民培训,促进素质提升,知识告诉我有支撑发展才有活力。2016年参加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参加了四平市农委组织的浙江学习活动,两次学习受到启发,萌生了发展设施葡萄的想法,并很快付之行动,我做了一个小小规划,在82亩土地上,发展21栋设施葡萄,其中,9栋大棚,12栋日光温室。2017年初完成了9栋大棚建设和葡萄栽植,把参加培训班学到的设施葡萄栽培技术用于生产实践,还算顺利,取得较好的效果。2018年初完成了12栋日光温室建设和葡萄栽植,第一年就大胆引进辽宁设施葡萄生产技术,开始了一年生产两茬果的试验,实现了当年建棚当年结果当年二茬果试验成功,葡萄二茬果10月15日上市,批发价格每市斤8元。实现了堵淡供应的社会效益。在新栽葡萄控制产量情况下,实现了12栋日光温室当年二茬果收入抵顶生产资料等费用支出的经济效益,使第一茬果收入成为纯收入。2018年参加市农民科技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设施葡萄培训班,再次去辽宁熊岳,对果树栽培技术把握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葡萄定干高度、架式管理等方面有了新的领悟,在果树新品种引进方面有了新的想法,在新建温室冬季越冬栽培设施上有了新的补充。从凤城秸源家庭农场学到了热风炉使用技术,并找到了生产厂家,准备着手为新建12栋暖棚配置热风炉,彻底解决冬季最寒冷那几天葡萄受冷害的后顾之忧。今年因为葡萄刚结果数量受到限制,预计2019年21栋设施葡萄产量能达到20万斤,纯收入能达到90万元,产量和效益实现几何增长。
3、开展技术指导,建立合作关系,市场告诉我推动合作发展是抱团也是方向。2015年我解决了红南果等果树结果问题后,满山遍野累累硕果对乡亲们产生了诱惑,一些村民开始向我学习果树栽培技术,看到我真心教他们,有人就开始尝试建立果园,到今年,我已经指导建起了3个果园,总面积达25公顷,有我的指导他们没有走我果树生产发展的弯路,目前,果园生产管理等发展顺利。一些没有条件建立果园的农民,尝试规模发展蔬菜生产,我也用心教他们,引导他们发展。2015年末,组织成立了益恒生态果药农民专业合作社,吸收10个村民,新建6栋大棚,新开发蔬菜生产面积20亩,种植大棚西红柿和黄瓜。我负责技术指导,帮助购买农用物资,协助社员销售农产品,那么多村民敢于跟着我在玉米地里扣上大棚种蔬菜,是对我的信任,我们的团结合作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规模,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保守估计平均水平,农户种植大棚蔬菜经济效益是种玉米的3倍以上。
总结这几年,培训提升了素质,使我更像一个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激发了梦想,带我在干事创业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培训赋予了我爱的力量,让我在自我发展的同时还能带上村民一同奔向小康。我本人2016年荣获“四平好人”称号,被选为四平市铁东区第九届人大代表,铁东区第一批拔尖人才。我们的合作社被四平市评为2017年度市优质农产品品牌50强。未来我将向着“新农民”的目标不懈努力。